轉輪除濕機的工作原理與吸濕轉輪結構相互依存,共同決定除濕效率與適用場景。其通過吸濕材料的物理吸附作用去除空氣中的水分,而轉輪的特殊結構則為這一過程提供了高效載體。
工作原理基于吸附與再生的循環過程。潮濕空氣進入處理區后,與吸濕轉輪表面接觸,空氣中的水分子被轉輪內的吸濕材料吸附,干燥后的空氣從出風口排出。同時,轉輪緩慢旋轉,吸附了水分的部分進入再生區,被高溫氣流加熱,吸濕材料中的水分蒸發并隨再生廢氣排出,使轉輪恢復吸濕能力,形成持續除濕循環。這一過程無需制冷劑,適合低溫低濕環境,能將空氣露點降至較低水平。
吸濕轉輪的結構直接影響吸附效率。轉輪主體多為蜂窩狀多孔結構,由基材與吸濕材料復合而成。基材通常采用玻璃纖維或特種紙,經加工形成密集的軸向通道,通道截面呈六邊形或正方形,增大了與空氣的接觸面積。吸濕材料均勻附著在通道內壁,常見的有硅膠、分子篩等,硅膠適合處理常溫高濕空氣,分子篩則在高溫低濕場景中表現更優。
轉輪的厚度與轉速需匹配處理風量。厚度較大的轉輪可容納更多吸濕材料,單次吸附量更大,但風阻也隨之增加;轉速過快會導致再生不充分,過慢則可能降低處理效率,通常轉速控制在每小時數轉至十余轉。部分轉輪采用分區設計,處理區與再生區通過密封裝置分隔,減少兩股氣流的相互干擾。
吸濕轉輪的耐溫性需適應再生溫度。再生過程中,溫度通常在 100-140℃,基材與吸濕材料需耐受這一溫度而不發生性能衰減。此外,轉輪表面需做防腐處理,避免長期使用后出現材料脫落或結構損壞。
理解轉輪除濕機的工作原理與吸濕轉輪結構,有助于掌握其除濕特性,為不同濕度控制需求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,確保在各類環境中穩定發揮除濕作用。